11月16日週日午後,中華FUN心關懷公益協會在台北舉辦了一場別開生面的健康講座。美商默沙東藥廠股份有限公司顧問醫師楊博欽,面對70位聽眾,用深入淺出的方式破解了五個最常見的呼吸道疾病迷思。
從「打了流感疫苗為何還會感冒」到「戴口罩咳嗽該往哪個方向」,楊博欽醫師的分享不僅顛覆了許多人的既有觀念,更為即將到來的流感季節提供了實用的健康指引。

流感疫苗不是萬能鑰匙
「打流感疫苗到底可不可以預防感冒?那一定也是不行的,因為流感疫苗預防的是流感病毒,但是感冒是我們說最常見的是鼻病毒跟其他的病毒,所以打流感疫苗沒有辦法預防其他的疾病。」楊博欽開宗明義地點出了第一個迷思的關鍵。
許多民眾在接種流感疫苗後,發現自己仍然出現喉嚨痛、流鼻水等症狀,便開始質疑疫苗的效力。楊博欽解釋,流感和一般感冒是由完全不同的病毒引起。流感疫苗是針對特定流感病毒株設計的專門防禦武器,無法預防由其他數百種病毒引起的一般感冒。
然而,接種流感疫苗的重要性不容忽視。

根據研究數據,接種流感疫苗能將因流感住院的風險降低約41%,住進加護病房的風險更能大幅降低82%。楊博欽強調,即使不幸感染流感,症狀也會相對輕微。
天氣冷只是幫兇,病毒才是主謀
第二個常見迷思是「天氣冷會導致感冒」。楊博欽指出,感冒或流感必定是接觸到他人身上的病毒才會發生,天氣冷本身並不會創造出病毒。
真正的科學原理在於,當天氣變冷時,鼻腔內的血管會收縮,導致局部血液循環變差。鼻黏膜作為身體抵禦外來病菌的第一道天然屏障,血液循環不佳會使得運送到此處的免疫抗體數量變少,防禦力下降。
楊博欽提醒,預防的重點不在於穿了多少件毛衣,而在於減少病毒接觸和維持自身免疫力。秋冬季節,人們更常待在通風不良的室內,大大增加了病毒在人與人之間傳播的機會。
黴漿菌的真面目
關於近期頻繁出現在新聞中的「黴漿菌」,楊博欽揭露了一個令人意外的事實:黴漿菌其實是細菌,不是黴菌。更特別的是,它的好發季節是在夏天和初秋,與一般秋冬的呼吸道疾病高峰不同。

黴漿菌有個綽號叫「會走路的肺炎」,是因為感染後的症狀通常比一般細菌性肺炎輕微。患者的精神、活動力可能都還不錯,可以照常上班上學,但最典型的特徵就是持續非常久的咳嗽,有時甚至長達三、四個星期。
楊博欽解釋黴漿菌診斷困難的原因:細菌培養速度太慢、抽血驗抗體不夠即時、抗原快篩敏感度不高。正因診斷不易,且黴漿菌需要使用特定的抗生素治療,一般感冒藥物無效。如果咳嗽超過一週仍未好轉,就醫時主動告知醫生詳細的症狀與病程就變得非常重要。
戴口罩咳嗽的正確方向
講座中最令聽眾驚訝的,莫過於第四個迷思:戴著口罩咳嗽時的正確方向。
如果戴一般口罩,咳嗽時要避開人嗎?「你就是對著他咳,不要怕,因為前面擋得很安全,你撇開了,反而是漏洞向著你心愛的人。」活動的主辦人之一,小兒科 簡維新醫師的這句話引發大家思考。
簡維新解釋,當戴著一般平面醫療口罩時,口罩的兩側其實是有空隙的。如果為了「禮貌」而在咳嗽的瞬間將頭轉向側面,用力噴出的飛沫反而會從側邊的縫隙洩漏出去,噴向身旁的人。
正確的做法是直直地對著前方咳,因為口罩正面的過濾層防護效果最好,才能最有效地將飛沫阻擋在口罩內。
小感冒也可能藏大危機
最後一個迷思涉及重症的辨識。雖然多喝水、多休息確實是應對大多數感冒的黃金法則,但楊博欽提醒,必須學會辨識身體發出的危險信號。
成人的危險徵兆包括:呼吸困難、急促、胸痛;嘴唇發紫或發紺;咳出帶血的痰或濃痰;意識改變、反應遲鈍或混亂;高燒持續超過72小時。楊博欽強調,學會辨識這些警訊,能幫助在關鍵時刻做出正確決定,避免小病拖成大病。

知識就是最好的防護
這場由中華FUN心關懷公益協會主辦的健康講座,不僅破解了民眾對呼吸道疾病的常見迷思,更提供了實用的預防與應對策略。楊博欽醫師以其專業知識和臨床經驗,為聽眾建立了正確的健康觀念。
正如中華FUN心關懷公益協會一直以來的使命,透過教育和實際行動,為社區帶來實質性的改變。這場講座正是將專業醫學知識轉化為民眾可以理解和應用的健康指引,讓每個人都能成為自己與家人的健康守門人。
從分辨流感與感冒的差異,到理解咳嗽時的正確禮節,每一個小知識的建立,都是在為健康築起更堅固的防線。在即將到來的流感季節,這些知識將成為守護健康的重要武器。



